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正如唇之与齿,唇不是为齿而存在,但唇亡则齿寒。
由于它以天人合一为整体框架,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宇宙本体论,因而使其心性论具有形而上学本体论的特点。浮图不知穷理而自谓之性,故其说不可推而行。
人谓己有知,由耳目有受也,人之有受,由内外之合也。就中国古代心性论的发展过程而言,理学心性论既不同于原始儒家,也不同于道家和佛学,它是儒、佛、道长期冲突和融合的最后产物。这里所谓批判和吸收,本来就不是截然对立的,而是互相联系的,吸收中有批判,批判中有吸收。天之不御莫大于太虚,故必知廓之,莫究其极也。[7]《通书·诚善德第三》。
世人之心,止于闻见之狭。穷理之心即是知觉认知之心,并非尽性之心,但穷理可以尽性。本心不同于见闻知觉,但又不离见闻知觉。
一 中国佛教的真正代表是禅宗,中国佛教心性论最后完成于禅宗。师曰:‘达即遍境是,不悟永乖疏。这一点从慧能就开始了。但是,禅宗毕竟是宗教,它之所以肯定知觉作用,正是为了超越知觉,体悟本体之心,并不是以知觉之心为本心。
世人性净,犹如青天,恶如日,智如月,知恶常明,于外着镜,妄念浮云盖覆,自性不能明。[7] 这说明,慧能把宇宙的心和个体的心完全合一了,把绝对无差别的本体境界和相对有差别的现象界合而为一了,一句话,把彼岸的绝对本体和此岸的现象存在合而为一了。
由此可见,禅宗和道家庄子等人确有一脉相通之处。问:‘无言如何显?师曰:‘莫向这里显。一是指自心顿现,而不是外修觅佛。这种顿悟法,具有直接性,不需要任何中介,如概念、语言、逻辑思维方法,等等,同时又是非连续的、间断的,要么是迷,要么是悟,一悟即是佛,不悟即众生,迷悟之间虽只是一念,但这一念之间却有天壤之别,要实现由此达彼、由迷到悟的彻底解脱,必须有一次飞跃,也仅仅是一次飞跃,这只能是时间和空间的中断,也就是思维的中断。
但所谓自归依,并不是归依到色身,因为色身只是皮肉之身,是自心自性的舍宅,并不是真正的自性,色身和心性并不是一回事。既然即心即佛,为什么还要问那个是佛?这说明心字并不是那么简单。佛教心性论,自《起信论》以来都讲性起说,认为佛性、法性是永恒的绝对本体存在,又是绝对超越的精神境界,它不仅超越了社会,而且超越了自然。因为自性是不增不灭、没有分别、没有限量的全体或整体,完满自足,犹如大海,虽纳众流,本身却没有界限,没有增减,又如虚空,无所不在又无处可寻,所谓心量无限,就是自性无限。
师曰:‘老老大大作这个语话。[2] 意思是,心本来不是一物,心就是性,佛性本来清净,哪有什么尘埃?更不需要在擦拭上下功夫。
北宗受到朝廷的青睐,而南宗在民间广为流行。心究竟是什么?这也是禅宗所要回答的问题。
皮肉是色身,色身是舍宅,不言归依也。[41]《大珠禅师语录》卷下。定既是本体存在,又是修养方法,所谓禅定,所谓静虑,就是直指本心,自见本性。语录接着说:良久,其僧又问:‘解说何法度人?师曰:‘贫道未曾有一法度人。禅宗的真正特点是把本心建立在知觉作用之上,在知觉作用中见其本心。[36] 蠢动含灵是指具有觉知作用,即情识之人,也就是活生生的个体的人。
实现绝对超越,达到本体境界,这是禅宗心性论的真正主题。[22] 饥来吃饭,困来即眠,这是人的自然需要,人人如此,本来如此,这就是功夫。
因此,并不是远离尘世,绝一切念,才能实现解脱。问:‘如何是佛?师(怀海)云:‘汝是阿谁?云:‘某甲。
佛身从性上生,就是从自性上生,这个自性也就是本心。慧即慧观,是定体的作用,用智慧观照自心本体,与之合一,慧即是定,定即是慧,这种性智合一的思想,由于把实践和认识统一于本心,故称为体一不二。
[36]《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》。既然本性出于自然,功夫也出于自然,不需要人为的造作,也不需要为修行而修行,这样就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可做,也就是平常无事。[35]《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》。这当然不是说,自然不具有本体义,自然仍是无对待无差别的绝对本体,但它就在一切变化和差别的现象中,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知觉活动中。
这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,就是自然现成、触处即佛的当下现成论。[3]《元释宗宝跋坛经》。
藏又竖起两指,便起去。一方面,自性是先验的真如本体,与《起信论》以来的性起说有关,即自性是从本以来本来如此自然而然的本体存在,是超越的绝对的宇宙本体。
师云:‘汝识某甲否?云:‘分明个。所谓触目皆是佛性,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。
[25] 既不看经,也不学禅,怎样成佛作祖呢?就是要随处作主,在穿衣吃饭等日常生活中,自然而然能够自己作主。自性本来是清净的,也是智慧的,如同日月,智慧常明,但由于妄念浮云遮着,清净之性、常明之智不能显现。但禅宗把作为超越的本体自然和作为现实的感性自然进一步合一了,把本体和现象进一步合一了,同时也就把人和自然界进一步合一了,这样就显出禅宗不同于玄学那种清高玄远,而是更加富有自然天成、不加雕琢的自然主义特征。[32]《古尊宿语录》卷一。
所谓三身佛从性上生,三身佛指法身、报身、化身,佛身并不是具有形象,佛身就是佛性、法性,即无相之相,是绝对的精神本体。[23] 照禅宗所说,这个僧人的行动就是出于自然,顺其自然,因此是入理门,理就是自然之性理,也是本体境界。
……自性变化甚多,迷人自不知见。思量一切善事,便修于善行。
曰:‘何故不同?师曰:‘他吃饭时,不肯吃饭,百般须索。临济宗的玄义就是这样主张的。
本文地址: http://one.zhutima.com/?id=24
文章来源:天狐定制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2025-04-05 20:41天狐定制
2025-04-05 20:40天狐定制
2025-04-05 20:32天狐定制
2025-04-05 20:23天狐定制
2025-04-05 20:10天狐定制
2025-04-05 20:06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8:58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8:46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8:40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8:37天狐定制
扫码二维码
获取最新动态